周曦,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对他而言,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身份转变并不意味着割裂和不适应,奔赴在创业的道路上,他是果敢的研究者,又是缜密的决策者。
周曦,从天才少年到头部企业创始人,在AI工程学的创新之途上从未止步,今天的他,仍然和八年前带领团队创建云从科技的他别无二致。
“能不能真正地把技术用起来”是他的起点,以人为中心,让人工智能技术理解人、帮助人、提升人的愿景是自始至终引领他和云从科技永不止歇的长明灯。
埃隆·马斯克曾将创业比喻为“嚼着玻璃,凝望深渊。”同样曾经历过跨界创业的阵痛,周曦对这样的形容深有共鸣。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仿佛是一架天平的两端,似乎很难在其中达到平衡。
2015年,周曦走出中国科学院。2021年,云从科技于上海上市。科学家、企业家,这两个截然相异的身份在周曦身上形成了奇妙的融合。他既是能埋头深耕技术的科学家,又是运筹帷幄、谙熟管理的企业家。
“一个搞研究的人”是周曦对自己的定位,亦是云从科技务实基因、创新精神的起点。
周曦:
务实的研究者,低调的创业者
2011年至2015年间,周曦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理论与产业应用研究。
在那时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距离真正规模的产业化仍然非常遥远。
“我们做了这么多东西,能不能真正地把技术用起来?”这既是周曦长久的疑问,亦是制约这一行业快速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伴随着这个问题,他带领团队决定回国,建立专攻世界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云从科技。
谈起创业,周曦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小伙子突然跳到一条河里游得很快,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后来他起来就骂:‘谁把我踹下来了?’”
对周曦而言,走出中国科学院,来到广州成立云从科技并不是突然被“踹”进河里,而是他自己主动“跳”下去的。想让自己多年的研究真正地被应用起来,是他多年的夙愿。
在他看来,创业就像是攀登顶峰,眼前永远会有一堵墙阻挡登山的视野。云从科技自创立之初至今已有八年时间,然而每一年都会有一堵新的“墙”横亘前方,让他们难以一览前行的路。
但在创业的长途上,“不撞南墙不回头”并不是坚持,而是一种愚行。“当你遇到一个墙的时候,你还是要想办法绕过去。”周曦笑谈。
然而在学术研究的高塔内很难将这条创业之河的暗流与漩涡全部收尽眼底,一腔热血不足以填补对于一个全新领域认知上的空白。
只有当自己亲身进入这个行业、真正到了不得不面对挑战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原来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这一身份转变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容易低估眼前的困难。
但在科学家出身的周曦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并不知道有这么多困难,所以才能勇敢地走下来。”
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的他身上有着其他科技企业创始人所没有的特质,例如更倾向于以逻辑化的思路审视眼前的挑战和批评,研究背后的底层逻辑,才能发掘出需要改进的问题。
同时,“我是很少出来接受采访的。”与许多企业家不同,周曦以低调到极点的态度,将外界的一切光环和浮名隔绝在外。
远离“云从科技创始人”这一头衔的喧嚣追捧,在纯净的工作环境里和团队一起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周曦的坚持。
身为AI公司的创始人,他很清楚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双刃剑”作用——无处不在的信息智能推荐会加剧“信息茧房”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一个创始人的光环远远盖过其企业的成绩时,他的身边就只会存在以他为中心的信息流,最终容易导致战略误判。
因此在周曦看来,不要过分宣扬自己、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来说,身为创始人就更应该保持客观与清醒,要相信团队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给予他们指挥。
“我们不要老是去谈我们拿了多少世界冠军,破了多少纪录,关键是我们这个技术,能够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
云从科技:
人机协同,踏浪而行
作为第一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云从科技给自己的定位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
谈到云从科技的核心逻辑,周曦最强调的一个词语就是“人机协同”。在2020年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上,周曦谈到:“我们要(人工智能)跟人结合。”
他指出,智能机器人的第一个发展路径是工具化,另一个则是云从所选择的思路——重建大脑的逻辑,从而释放人的体力、经验和时间。
经过数年发展,其版图已包含智慧金融、智慧治理与智慧城市、智慧出行与智慧商业四大领域。据周曦回忆,云从的业务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银行业的发展和突破。
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的深度合作证明了云从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公司,它可以去深入服务一个行业的发展,加速其效率和运转。在智慧治理与智慧城市领域上,云从科技在团队的努力下已经能够进行城市级运用。
周曦谈到,与四川天府新区合作的“天府大脑”项目能够将天府的智慧化水平提升到下一个阶段,同时也获得了巴塞罗那智慧城市的国际大奖。
而走进云从的科技之廊,智慧城市“驾驶舱”也同样彰显着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智慧生活的理念,实现“车路城一体化”。
而通过物理世界的数据化,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决策提供仿真规划的方案。例如智慧防汛板块通过传感器能够模拟水量的变化、汛期的时间和淹没的面积,来给人类决策者提供重要的防控参考。
他将AI发展的路径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三浪”理论。
第一浪发生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以人脸识别为主的单点技术在特定场景内得到应用。而到2020年至2021年间,人工智能行业才开始进入第一浪和第二浪的中间状态,只有当AI技术能够决定性地提升一个场景或行业的效率,催生出革命性的变革并且能够产业化的时候,才是真正地进入了第二浪的时代。对于第三浪,他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就能迎来第三浪的巨潮。
云从科技一向是以“国家队”的形象出现于公众视野。在周曦看来,身为行业和时代的幸运儿,云从能走到今天绝对离不开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坚定支持。
回顾云从科技准备上市的三年时间,周曦认为这是在管理上面非常好的三年,能够从宏观视角审视整个公司的治理情况,一边保持高速发展,一边审查体系建设是否符合要求。
尽管也曾遇见过难以逾越的天堑,但在周曦看来,“我绝对相信压力使人进步。”
而由于新兴行业所具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云从也曾多次遇到始料未及的挑战,例如2020年,美国商务部将云从科技等公司、机构列入“实体清单”。
面对不可控的因素,周曦坦言自己曾“学习佛法”。他强调:“外部都不是最高的‘墙’,我觉得最高的‘墙’肯定是内因。内部的问题,我觉得是决定性的。”多样的审视角度也让周曦能够保持稳定、客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困难。
当然,周曦的自信是有底气的。他认为云从科技最根本的优势,就是务实精神。并且科学家创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就是善于从学习和总结的体系化思路去剖析问题。
“客户不是甲方,而是值得学习的专家。对方有专业有业务,我们才能去提升其效率。”
在周曦身上始终存在着利国利民的愿景。
“有AI的时代的话,可能能让一个人做更多的尝试,一个人可能能过几段不同的生活体验。”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当承载着提升人类潜能的使命,春风已至,蓬勃不息。
周曦和云从科技行走在世界的前沿,展望明天,他将未来定义在2050年,随着百年大计落地,人们也将能真正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所创造的无限可能。
2024年9月28日,2024中国算力大会超聚变“AI+,释放算力新价值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重庆中科云从有限公司与超聚变在此次论坛上联合发布了知识管家AI一体机,标志着双方在AI技术与算力融合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近日,昇腾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2024在上海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同期举办。在成果发布环节,云从科技携手昇腾其他生态伙伴重磅发布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的大模型原生开发成果,面向金融、政务、工业、互联网、电信、能源、交通等重点行业推出丰富的AI应用,加速千行万业数智化升级。
周一到周五9:30-18:00(北京时间)
商务合作:business@cloudwalk.com
媒体合作:Media@cloudwalk.com
渠道合作:business_partner@cloudwalk.com
人才招聘:zhaopin@cloudwalk.com